環(huán)球街角指南丨舍得花時間迷路,才能拿到深圳街角咖啡的入場券


不似那些有著悠久歷史延續(xù)和文化積淀的城市,當我們試圖在深圳找尋“街道感”時,發(fā)現(xiàn)“候選人”寥寥無幾,而能夠提名的,總還是覺得少了那么點兒氛圍。
無他,深圳,一座用短短四十余年時間快速發(fā)展起來的城市。它的街道,似乎也遵循了高效、便捷的原則,呈現(xiàn)出非常“經(jīng)濟實用”的面貌,寬敞、大都很干凈,雖也不乏一些街邊店鋪,但當中更多透出的是功能性——便利店,快速購買一些小食或生活用品;餐飲店,填飽肚子或朋友聚餐;水果店,補充點維生素……
可是,要一刀切地說這座城市缺少屬于街道的煙火氣,似乎又底氣不足。
于是,我們聚焦到街頭巷內(nèi)的獨立小咖啡店,一種當下最能體現(xiàn)都市新生活的微小業(yè)態(tài),嘗試透過它們的面貌,一窺深圳這座“新”城的街道文化特點。我們發(fā)現(xiàn),屬于這座城市的街道生活,就好像一把被隨意拋灑出的種子,散落在這片土壤中那些名為“村”的角落里,然后各自生發(fā)出屬于自己的氛圍與活力。
就像近些年很出圈的景田咖啡街——翠葉道,我私心將其稱作一條“非典型咖啡街”。從地理位置到整體環(huán)境,它乍看都并非一條慣性想象中的咖啡街道。整條街道不足百米,東邊連接主干道新洲路的輔道,西邊則是一個小小的社區(qū)公園,除了街角的一家面包店外,幾乎沒有其他可與咖啡店搭配的業(yè)態(tài)。換言之,除非你是專門慕名而來,抑或工作居住在附近,否則,很難有契機溜達著溜達著,就“偶遇”這些咖啡店。

但恰恰就是這樣很不典型的地段、意料不到的地方,生長出了一條“咖啡街”。而這種飛地式的存在,正在成為深圳“咖啡街角”的重要面貌,敘述著深圳“效率之城”標簽之下的另一面生活。

“山城人都迷失在園嶺新村”,這是重慶來深圳的實習同事逛完園嶺新村后發(fā)給我的感慨。
迷路,是很多人初到園嶺新村必然會經(jīng)歷的。這里有一百余棟住宅,很多是連廊結構,且由于小區(qū)太大,中間會跨越幾條市政路,導致每個初到此處的人都會覺得自己走進了迷宮。不過,迷路也許正是體驗園嶺的最好方式。近些年,不少文藝小店陸續(xù)入駐這座巨大的舊住宅小區(qū)——古早的住宅院落搭配好逛的小店,在復古風潮漸盛的當下,似乎又一處網(wǎng)紅打卡地要冉冉升起。
但真實的園嶺新村,保留了非常多的生活痕跡。由于仍舊住著很多居民,此地的商業(yè)化程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很多店鋪不僅店面不大,而且分散在小區(qū)不同位置,除非你帶著明確目標去找,否則,只能憑運氣偶遇。它絕不是那種精心設計過的商業(yè)小區(qū),三步一店五步一鋪,滿足人們在八九十年代的建筑背景下享受新文藝消費的欲望。
換言之,這并不是一個“好逛”的地方。

做精品可可的叁言咖啡巧克力,就開在村子的一角,雖然矮圍欄外就是繁忙的筍崗西路,但因為旁邊剛好有棟高樓,小店便好似凹下去一般,形成了小小的安靜一隅,主路上看,并不搶眼,甚至,如果你是從南邊進入小區(qū),得走上好大一陣,才有可能抵達這里。工作日下午,店里只有兩個客人,一位獨自坐在里間,一位是年輕的爸爸,背著他5個月的女兒來打包一杯飲品。店主說孩子很乖,每次來都不哭不鬧。
她介紹,平時店里人就是不多,主要是周末,來園嶺新村打卡的風潮會為小店帶來一些人流量。說這話時,她語氣平淡,似乎并不因平時的客少而發(fā)愁,反正知道的人,總會找來。

也不知道是誰最開始想到來園嶺開店,但想必大多數(shù)來此的店鋪,都帶著一點同樣的心思,畢竟,這里實在不是什么人們會自然想走進來消費一下的場所。
在園嶺新村,你感受到更多的,還是那種有別于現(xiàn)代住宅小區(qū)的熟人社區(qū)感。被子衣服晾在院子里、走廊邊,花壇潦草,顯然沒有專業(yè)的物業(yè)時時勤打理,但卻有居民的菜園花鋪,有些整齊生動,有些則野蠻恣意。
你甚至不需要親眼見到他們的鄰里互動,光是那種圍合式的院落和錯綜的連廊,已足夠你想象院子里的孩子是如何呼朋引伴在這里玩耍,吃飯時間到,家長在樓上一喊,便陸續(xù)各自歸家的場景。
它雜糅了一種陳舊又活力的氣息。你一方面會感覺時間好像凝滯在了當中斑駁的白墻、生銹的防護窗上,這座先鋒城市發(fā)展的洪流好像特意避開了此地,但另一方面,那些門面或墨綠、或鐳射粉的小店,又會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

這些新生的小商業(yè),不是那種遵照某個宏大命題,沖著一個明確目標精心規(guī)劃布局后交出的答卷。它們皆是著眼于當下最真實的生活和愛好,由一個個性格不同、追求各異的人,點點經(jīng)營起來的。
它們鑲嵌在這個巨大居民區(qū)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像村里那些毫無章法的植被,你不知它為何選擇此處扎根,但它最后就是生長得張牙舞爪、生機勃勃。這種質樸、悠閑又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大概是深圳的年輕人們現(xiàn)在喜歡去園嶺新村溜達的原因之一。

放眼整個深圳,園嶺新村無論從建筑構造還是小區(qū)氛圍來說,都是少見的。但開設在老舊小區(qū)中的咖啡店,并非園嶺新村獨一份兒。實際上,這些“老舊小區(qū)店”“村中店”,正在共同構成深圳小咖啡店一種集體面貌。
香蜜湖街道的竹園小區(qū)的Again Coffee Roaster(下簡稱Again)就是一家開在老舊小區(qū)的“孤單咖啡店”。我之所以這么稱呼它,是因為從它的所在地放眼望去,四周別無其他店鋪,就它孤零零一家,而實地走訪之前,網(wǎng)上就已經(jīng)能看到一些關于它如何偏僻的描述了:
“非常不好停車?!?/mark>
“小區(qū)要刷卡進去,我是跟著一個住戶蹭進去的?!?/mark>
“進不去可以打電話讓店員來接?!?/mark>
……
雖然我們的到店并未遭遇如此多的阻礙,但不得不說,它的位置確實有點超乎你對尋??Х鹊赀x址的想象。
它既不是開在小區(qū)的面街底層商鋪,也不像園嶺新村里那些小咖啡店,雖然開在老舊小區(qū)中,但大都臨街而設,伴隨著小區(qū)在社交媒體的走紅,打卡的人也能為店鋪帶來些許自然流量。Again就是開在一個實實在在的小區(qū)居民樓一層。雖然店鋪所在的樓棟在最外圍,但并不面街,反而對著一片小區(qū)空地??盏亓硪活^,從不高的鐵柵欄望出去,不過是另一個舊小區(qū)罷了。

對于咖啡店這樣帶著某種社交屬性的業(yè)態(tài)來說,這樣的選址,實在過于“封閉”了一點。但饒是這樣,Again自開業(yè)以來,仍舊收獲了許多好評。
初到Again,除了選址的偏門帶來的第一沖擊外,第二眼大概就會被門口混搭的各種座椅吸引。小區(qū)圍欄旁用鐵皮搭了個涼棚,里面擺著居民(主要是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們)日常娛樂時會使用的大理石桌椅、木餐椅、木架布藝餐椅、帶輪工作椅等,小空地上則明顯是咖啡店入駐后外擺的露營折疊凳和充當桌子的塑料箱。
光是這些風格各異的椅子,就已將咖啡店和當?shù)厣畹南嗵帬顟B(tài)敘述得淋漓盡致。
我們到時,正值午飯,并非咖啡店的客流高峰期,兩個阿姨端著飯碗,坐在店鋪的外擺露營椅上吃飯嘮嗑。

一方空地,兩種生活,既不相干又意外和諧。

店鋪外空地上擺著形態(tài)各異的座椅。
店鋪主理人被朋友親切稱為馬斯特龍,他說,為店鋪選址時,疫情還沒過去,考慮到經(jīng)營上的不確定性,他首先篩除了租金過貴的地方。再來就是,他專門挑選了一個沒什么咖啡店的位置,“我不太想在一個把大家放到一起競爭的環(huán)境里。另外,那時更多心思是在想怎么把產(chǎn)品做好,至于店鋪,不要太差,不要占太多成本,就好?!?/p>
這種“經(jīng)濟實用”的想法,反而無心插柳造就了我們所見的,品質咖啡與市井生活融合的風格。Again的門面非常低調(diào),清水混凝土的里面,幾乎和住宅樓融為一體,只有一個雨棚、木框玻璃門和一塊不大的招牌,能稍稍讓人看出它的咖啡店屬性。
馬斯特龍說,店鋪的環(huán)境,只要舒適、夠用就可以了,他并不想客人將太多注意力放在環(huán)境上,“還是希望大家更注重產(chǎn)品吧。如果裝得太狠,會有些沖著拍照而來,對想要好好享用咖啡的客人來說,可能會有影響?!?/p>

和Again很像,開在南頭大新新村的Juicy coffee也頗有那么點“孤獨”的味道。
大新新村是深圳非常典型的城中村,逼仄的巷道里,底層商鋪大都是方便村里居民生活起居的五金店、文具店、理發(fā)店、小餐飲店等,除非有事,一般人并不會起意要進去逛逛,更別說去喝一杯咖啡了。而juicy偏偏就開在這里,理由也簡單,主理人本人,就住在大新新村,“當時覺得這個鋪面還行,就開起來了。”

主理人就像在自家的開放式廚房為你準備咖啡。
它的門面,并不比相鄰的理發(fā)店和美容養(yǎng)生館更洋氣,唯二可供區(qū)別的,就是更簡潔亮敞的燈箱招牌和門口幾張露營折疊椅。僅二十多平的店鋪里,最主要的家具,是原木復合板的桌椅,主理人Edison就在放著咖啡機的桌子后面為大家制作咖啡,而后會如數(shù)家珍地給你介紹咖啡的風味、產(chǎn)地、特點……
能找到這里的,大部分是熟客,有些甚至會像店員一樣,熱情招待到店的“生面孔”。如果趕上主理人時不時舉辦的杯測,會覺得自己誤入了一場聚會,然后可能稀里糊涂也加入其中。
我們臨走時,站在巷子對面想給店鋪拍一張全景,隔壁理發(fā)店正在理發(fā)的小哥突然擺起了pose,并對我們大喊:“幫我拍一張吧,發(fā)給老板就好,他有我微信?!碧种噶酥概赃叺目Х鹊辍?/p>
像Again和Juicy這樣藏在村里的“孤獨咖啡店”,正在深圳大大小小的舊小區(qū)、城中村里生長。它們不是那種你逛街時可隨意走進去歇腳的咖啡店,也可能無法提供太多空間供你擺上電腦消磨一段時光,更多是聚焦于如何把一杯咖啡做好。而通過這杯咖啡,散落在這巨大城市中的咖啡愛好者們(不管是重度還是入門),像細密的鐵砂匯聚到磁塊一樣,聚于這些小店,可能產(chǎn)生交流,也可能就是相對無言、各自品完一杯咖啡后滿意離開,不管怎樣,相信總能收獲那么一點愜意的感覺。
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些“孤獨咖啡店”,實際上一點也不孤獨。

從園嶺新村到大新新村,若說深圳的“街角咖啡”故事盡是隱匿于村中,倒也不全然。另有一些小精品咖啡店,雖然同樣選址于“村”,卻也可以做到不那么隱蔽。
Gentle是咖啡店Soulma_e coffee的主理人,為和太太結束雙城生活,由香港來到深圳,開了自己的咖啡店。對比很多城中村和老舊小區(qū)的咖啡店,Soulma_e的位置可以說相當市中心。店鋪所在的辛誠花園,毗鄰商業(yè)綜合體卓悅INTOWN,離深圳會展中心不遠,附近不僅有大型辦公樓,也有住宅小區(qū),看上去是非常理想的咖啡店選址。
但或許正是因為周圍的大型商業(yè)綜合體非常集中(卓悅、中心城、皇庭廣場等),反而讓附近小區(qū)的底層商鋪處于某種“隱身”狀態(tài)。曾有慕名前往Soulma_e的朋友說,來過這片很多次,但此前完全沒注意到它就開在此處。

Soulma_e是一家名副其實的“街角咖啡店”,店鋪正好位于街道拐角,夾在兩家店鋪中間的凹角里,一小叢恰到好處的綠植在店面和街道間形成了一個微小的緩沖和隔斷,門前人行道很寬敞,進一步拉開了店鋪和車道的距離,為它在喧鬧中劃出一小片寧靜。
對于這個選址,Gentle和合伙人實際考慮頗多。他說,在香港,城市密度更高,摩天大樓緊挨著老舊房屋的情況很常見,幾乎隨處都是人流,因此當?shù)乜Х鹊甑姆諏ο蠹扔猩习嘧?,也有住戶。但在深圳,由于城市?guī)劃方式和發(fā)展節(jié)奏都不太相同,住宅片區(qū)和工作片區(qū)的區(qū)隔更大,他也是在看了很多地方后,才最終找到了這個能大致兼顧的地方,既有辦公大樓,能在工作日帶來一些客源,又有住宅小區(qū),里面的住戶周末也有機會過來咖啡店坐坐,附近的shopping mall和會展中心甚至有機會帶來一些更新鮮的客人。
“我當時在選址上還是比較貪心吧(笑),現(xiàn)在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滿意的是,有商圈、寫字樓和住宅,同時又算是鬧中取靜,生活化的屬性會更濃些。”Gentle如是說。
在店里稍坐一會兒,留心觀察的話也很容易捕捉到這種復合客群的面貌——一邊是拿著電腦在工作的年輕人,另一邊則坐著在翻看拼音故事的小學生,門外的小平臺上,奶奶盯著孫子騎小三輪,而折疊凳上坐著的,顯然是一對相約敘話的好友,不時有遛狗的人和放學的中學生或騎車、或結伴路過,人的一生,好像也就這樣,在一杯咖啡的時間里,匆匆在你眼前上演了一輪。

和soulma_e相距約五公里,景田片區(qū)的香蜜新村,喜柿咖啡也同樣為深圳人提供了鬧中取靜的一角。聽說它開在小區(qū)里時,以為會是又一家藏在居民樓下的咖啡店,但實際上小區(qū)離主路不遠,抬眼既能一眼在老居民樓中識別到它白墻紅窗的店面。
從主干道紅荔路拐上景田西路,沒幾步便可抵達喜柿,但一個微微的上坡以及市政路上巨大的植被,會從心理和體感上,給你一種“離開鬧市車流人流”的信號,舊式住宅小區(qū)的氛圍,則會進一步降低時間的流速。來這里小坐一下,你會覺得一切很恰到好處,沒有離鬧市太遠,卻又不至于紛紛擾擾。
這一帶并沒有特別大的商圈,從咖啡店放眼望去,除了隔壁的老小區(qū)外,看不到什么寫字樓,以至于我一開始很好奇,咖啡店開在此處,客源從哪里來。詢問之后才發(fā)現(xiàn),方圓兩公里內(nèi),這片看似人流稀少的地段,仍舊有不少辦公人士和居民在活動,只是他們所在的寫字樓和更新的住宅小區(qū),都和咖啡店所在地拉開了一小段距離,不遠不近,剛剛好。

如果不是打卡人士太多的時候,喜柿可以說給都市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小憩角落,你可以安安靜靜坐在這里,看看南國濃郁的綠意,數(shù)數(shù)悠悠然路過的居民住戶,休息夠了,一腳便能重新踏入繁忙人流(但實際上,紅荔路這段的人流即使高峰也不算太多、太擠)。
也許soulma_e和喜柿這樣的店鋪更符合大眾對一間小精品咖啡店的想象:離都市不遠,離生活更近,它可以不用成為某個業(yè)態(tài)群的一部分,而是以各自獨特的風味和品味,成為某個街角的小小裝點。

回到一開始我們拋出的議題:屬于深圳的街道生活,是什么樣的?在探訪了這些選址各異的咖啡店之后,也許你也發(fā)現(xiàn),在這座以效率和“搞錢”出名的城市,屬于街道的煙火氣似乎并不顯性,但也并不是全然沒有。
我們?nèi)ミ^的這些獨立咖啡店,幾乎都是在2020年之后陸續(xù)開業(yè)的,可以說,深圳的街頭咖啡文化,也是近兩三年才逐漸形成一小股微風,開始吹進村口、街巷。這些活躍在不起眼街邊的咖啡店所營造出的街區(qū)氛圍,可能并不似“老城”那樣,帶著先天的、由時間積攢下來的韻味,以熟人社區(qū)的模樣,予人熨帖放松的感受,但年輕的它們,每一間都帶著對咖啡的真誠熱愛和分享之心,以微小之力,給所在地帶去了新的可能,甚至,成為一個亮點。
我覺得,他們在訴說的,是一種更新的街道故事,既屬于街道,但又不完全受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
在走訪的這些店鋪中,很多主理人都表示,他們主要做的是熟客生意,這些熟客當中,有些并非店鋪所在地周邊的居民或上班族。他們有的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種草,有的通過好友推薦,即使去一趟心儀的咖啡店并不順路,但也不妨礙他們時不時光顧。它像是某種“圈子文化”的線下版,但更開放、友好,歡迎任何對咖啡了解或不了解、喜歡或只是淺嘗一杯的人走進去。
或許,屬于深圳的“街道生活”此時尚不繁茂,但許多微小的、生動的事,正在不同的村里、街邊萌芽、成長。如若你愿意更深地沉浸到這座城市的這些肌理之中去,相信它仍舊能以其特有的、屬于移民城市和年輕城市的溫度與活力,予你溫暖的感受。
你有什么喜歡的街道或街角故事,歡迎評論區(qū)與我們分享。也許,那會是我們的下一站。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