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好人,打牌總愛出老千啊
最近刷到《比天堂還美麗》這部奇幻劇,講述80歲過世后的女主在天堂和深愛的丈夫重逢后的故事。
最開始吸引我的是女主。她生前以放債為生,哪怕面對一些看似貧苦的人,也會“毫不留情”地收回他們應(yīng)還的債,甚至借錢的人過世了,也要到對方靈堂里向他女兒要錢。
這樣的人,卻上了天堂。
隨著故事推進,老太太的另一面也逐漸展開。她不僅毫無怨言地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幾十年,收養(yǎng)了借債人可憐的女兒,還出錢給過世后無人問津的孤女辦喪事……而實際如此善良的她,到了天堂后又因說粗口等“惡事”,集齊6顆“葡萄”(一種天堂的警告方式)被短暫地打入了地獄。

女主是個好人嗎?從照顧丈夫、養(yǎng)女的角度去看,她可太是好人了,可要債要到人家靈堂上去,似乎無論如何都很難說是一個“好人”做出來的事。
這一角色設(shè)計,和珠寶品牌Yes支持的慈善基金會近日推出的廣告《Good People(好人)》有異曲同工之處——別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放棄做一個“好人”。
一個“人無完人”的簡單道理。想要做一個好人,并不一定要是個“完人”,你雖然愛偷朋友的打火機,但不妨礙你是那個給予殘障女性溫暖照拂的人。
當(dāng)然,最妙的還是結(jié)尾,否則這支廣告可能要被踩過狗屎和吸過樓道二手煙的人們噴死。
雖說因為一些“小壞”就全面定義你“不是個好人”不太可取,但沒素質(zhì)的事兒,還是能不做就不做吧,否則,你丟出去的回旋鏢指不定哪天就飛回來了,比如,那坨你沒撿的狗屎。

今天,越來越多慈善機構(gòu)、公益基金都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在“慈善”這個隆重嚴肅的詞面前,普通人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負擔(dān)。面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殘疾人、流離失所的人、無家可歸的貓狗、被塑料纏繞的海龜……這固然能激起人們的惻隱之心,但面對巨大的苦難和困境,人們也很容易自覺渺?。喊?,讓更有能力、更好的人來做這些事吧。
因此,很多相關(guān)組織開始嘗試更輕松的表達,讓這件“大”事變“小”,就像Yes這支片子。
不必給普通人戴高帽,不用賦予他們救世主或圣人的稱號。因為,除了天真無邪的孩子,恐怕大部分人都沒有拯救世界的宏愿,也自知無此能力。但,做一個有點小瑕疵好人,還是可以的。套用一句互聯(lián)網(wǎng)過氣段子,我抽煙喝酒紋身,但我是個好人。
是啊,為什么不能是呢?
最后,當(dāng)我們允許自己是個并不完美的好人時,是否也能給予其他好人一些“犯錯”的空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