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有瓶頸?這些“套路”或許你可以抄一抄
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都帶著他們各自獨特的設計語言,算得上是獨一無二的。不過,創(chuàng)意雖然需要靈光一閃的火花時刻,但背后更多的可能還是扎實的積累、觀察、練習……以及一些套路。
是的,在看過那么有趣的創(chuàng)意案例后,我們發(fā)現,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也有一定的套路。他們不斷往相同或類似的“舊瓶”里裝入自己的靈感“新酒”,便釀出了我們所見的、百花齊放的創(chuàng)意世界。
我們大致攏了五個藝術家們喜歡的創(chuàng)意方向,希望也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索引。
#1 “X天計劃”
都說“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放在創(chuàng)作領域依舊適用。堅持去創(chuàng)作吧,列個“X天計劃”,每天出一個作品,雖然可能有點兒費腦,但效果往往很好,藝術家們都喜歡。
比如,我們曾經寫過一個名為「每日節(jié)日慶?!?/span>(Every Day Holiday)的項目,一對來自舊金山的夫婦Jason Goldberg和Allie Carr,在2021年里,為每一天都設定了一個特別的“節(jié)日”,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走過了365天。(詳情可點這里)

類似的還有,Lolly Lolly Ceramics的陶藝師就Lalese Stamps就在去年啟動了一個名為“100 Days Project”的項目,連續(xù)100天,每天做一個馬克杯,杯體是一樣的,但把手千姿百態(tài);折紙藝術家Cristian Marianciuc挑戰(zhàn)每天制作一只獨特千紙鶴,原計劃是365天,后來將其延長術1000天……
一般來說,“X天計劃”的創(chuàng)作都比較輕量,更像一種日常創(chuàng)意練習,但它看似簡單,卻非??简瀯?chuàng)造力和恒心,畢竟,要我一年里每天寫一句日記都很難堅持。
#2 字母表
如果沒有什么特別的設計素材,那就搗鼓字母表吧。拿26個字母“練手”也是設計師和藝術家們很喜歡的一個創(chuàng)作思路,它足夠簡單直給,卻又很容易做出令人喜愛的作品。
這樣的創(chuàng)作某種程度上這就好像在給一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老朋友換造型,每個人都知道這位老朋友原來的模樣,當它以全然不同又令人有些熟悉的新形象出現時,能一下令人眼前一亮卻又不至于太陌生。
巴黎設計工作室Black Pizza的藝術總監(jiān),插畫師Johann Lucchini就設計過一套特別的字母表,以當代建筑大師作品為靈感,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一位建筑師的杰作。

有時候,藝術家喜歡把字母表設計和上面提到的“X天計劃”相結合,一天一個,發(fā)布在社交平臺上,還會引發(fā)人們追劇一般守著,想象下一位出場的“佳麗”會是什么樣。
此前,我們曾介紹過一位藝術家Aabha Utkalika Meher便是這樣操作的。她的“36天計劃”就是用動畫形象來進行字母設計,每一個字母都出自一部經典動畫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字母表創(chuàng)作在品牌營銷中也是經常被使用的手法之一,麥當勞、菲亞特都曾推出過屬于自己品牌的特別字母表。(詳細內容走這里:麥當勞 菲亞特)
#3 地域梗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它們不僅早就了當地的本土文化,也成為不少設計師和藝術家的靈感源泉。玩“地域梗”也是很多藝術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思路,將不同地方的特色與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語言相結合,既可以是一種“創(chuàng)意練習”,也可能成就出彩的作品。
99年出生的年輕日本設計師yunateya(ゆうなてや)就曾以日本47個一級行政區(qū)為素材,以當地特色物產為靈感,為每個地方都創(chuàng)作了一個“l(fā)ogo”。

這一創(chuàng)作思路,有時候還會延展成與不同國家、地區(qū)的設計師的聯合創(chuàng)作項目,設計師Matteo Guarnaccia的藝術項目“Cross Cultural Chairs”就屬于這一類。
以“椅子”為核心創(chuàng)作元素,Guarnaccia造訪不同國家,與當地人聊天,詢問他們對“本地椅子”的看法,然后通過和當地設計師合作,完成一把盡可能融合當地美學、文化的椅子。

我們也曾經介紹過這個項目,你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這里了解詳情:我們坐著的樣子,一樣嗎?
#4 大規(guī)模
《進擊的巨人》是爛尾了,但不妨礙藝術家們進行各種“進擊的巨型裝置創(chuàng)作”。
搞個“大”事情真的是不少藝術家愛玩的套路。荷蘭藝術家Florentijn Hofman(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巨型動物裝置系列自不必說,喜愛者眾多;日本裝置藝術家荒神明香的作品“哲學之臉”及墨西哥超現實主義藝術家Rubén Orozco的《比哈爾》雖透著濃濃的不安氣息,但也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



另外,“大規(guī)?!眲?chuàng)作這個思路,除了體現在體積上,還有一個方向就是數量。
日本藝術家山本基(Motoi Yamamoto)用鹽創(chuàng)作的100000片櫻花花瓣帶來一種脆弱而震撼的美感;多摩大學的教授村山貞幸(Sadayuki Murayama)發(fā)起的“Washi Candle Night”裝置項目,要用3700盞蠟燭鋪就的“銀河”,喚起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還有巴西藝術家Néle Azevedo著名的“Minimum Monument”,成百上千的小冰人出現在不同城市的街頭,既是對當代城市紀念碑的批判性解讀,又同時能被理解為對氣候變暖議題的關注。



#5 環(huán)保議題
近些年,環(huán)保話題大有越來越火的趨勢。不管是品牌營銷還是藝術創(chuàng)作,都喜歡圍繞這個議題展開討論和想象。海洋垃圾、生物多樣性、氣候變暖、蜜蜂保護……環(huán)保這課大樹上任何一根分支,都可以激發(fā)出藝術家們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日本藝術家保坂俊彥(Toshihiko Hosaka)曾在沙灘上創(chuàng)作過一張巨幅“報紙”,名為“voice of the sea news”,以報紙形式替默默承受著海洋污染的大海發(fā)聲;攝影師及藝術家Benjamin Von Wong打造的藝術裝置“Turn Off the Plastic Tap”,旨在呼吁大家從源頭解決塑料垃圾的問題。


另外,近日在布魯克林植物園(Brooklyn Botanic Garden),正在展出一場有關“鳥屋”的展覽,不同建筑師、設計師和藝術家為小鳥設計了各式各樣的房子,以此呼吁人們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鳥類數量下降的危機。


當然,創(chuàng)作的套路和思路遠不止這些,以上羅列的可能連冰山一角也算不上。
而總結完這些后,我們想說,遵循一定的章法、掌握一些技巧固然能讓創(chuàng)作變得更高效,但真正讓其成為一個好作品的,還是獨屬于每個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縱使知道了種種“套路”,我們依舊期待創(chuàng)意人在類似的大命題下,帶來獨一無二的表達。
當然,讓我們同樣期待的,還有新的套路。